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观念,践行人民至上

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征程中,广大党员干部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。而要切实履行好职责,为人民群众谋福祉,党员干部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、权力观、得失观。

正确的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指引。它要求党员干部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,不搞形式主义,不做表面文章。不能仅仅追求短期内的数字增长或形象工程,而是要把目光放长远,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。比如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,有些地方的党员干部没有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,而是大力推动绿色发展,虽然短期内经济增速可能有所放缓,但从长远来看,却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宜居的生活环境,赢得了群众的赞誉。这才是真正的政绩,是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的政绩。

权力观的正确与否,直接关系到党员干部能否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,党员干部必须明白权力的来源和目的。权力不是用来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,而是为人民服务的手段。古往今来,那些滥用权力、以权谋私的官员最终都遭到了人民的唾弃。而焦裕禄、孔繁森等优秀党员干部,他们始终牢记权力是人民的,把权力用在为群众办实事、解难题上,成为了人民心中的丰碑。党员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,心怀敬畏,谨慎用权。

得失观也影响着党员干部的行为和选择。在面对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的抉择时,党员干部要摆正心态,谦虚做事。不能只计较个人的得失,而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。有时为了推动一项有利于群众的政策实施,党员干部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甚至可能会面临个人利益的牺牲,但只要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,就是值得的。

始终牢记百年大党人民至上的殷殷嘱托,是党员干部的使命所在。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自身工作的最大成果,这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践行。当党员干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,只要想到群众的期待和信任,就会充满动力。每一次为群众解决就业问题,每一次改善教育医疗条件,每一次倾听群众的诉求并给予回应,都是在积累群众的满意度。

 在新时代,党员干部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,不断校正政绩观、权力观、得失观。以更加饱满的热情、更加务实的作风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让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(作者: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永红桥街道办事处 尹淑红)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